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产品评测 产品评测

裸眼3d笔记本_裸眼3D笔记本电脑

zmhk 2024-04-16 人已围观

简介裸眼3d笔记本_裸眼3D笔记本电脑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裸眼3d笔记本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裸眼3d笔记本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

裸眼3d笔记本_裸眼3D笔记本电脑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裸眼3d笔记本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裸眼3d笔记本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

1.索尼C/S/Z三大系列笔记本设计师访谈录

2.评价下外星人笔记本吧。

3.裸眼3d怎么看

裸眼3d笔记本_裸眼3D笔记本电脑

索尼C/S/Z三大系列笔记本设计师访谈录

       IT168 评测我们在日本长野县的索尼工厂中有幸采访到了索尼C、S、Z系列的设计师,他们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索尼旗下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问题。

        首先我们会对Z的大致情况和思路进行一下整理,然后会对具体设计的技术细节进行分享。

        索尼VAIO一直追求很高的移动性,特别是Z系列,我们在13英寸的笔记本上是越做越好的。追溯Z系列的源头的话,之前有一个叫做SZ系列的电脑,曾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之后分出2个支流就是Z系列和S系列,Z系列也经历了从初代Z系列、Z1系列到现在的Z2系列的过程。这张图展示了从1997年到现在的VAIO超便携机型的变迁,都是很轻便、有各自特点的产品。在VAIO的十多年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经典型号产品,其中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由长野工厂的团队设计和研发的。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在各个型号的开发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都被充分应用到最新的Z2系列上,可以说是积淀了VAIO将10周年的技术和经验,来实现了这样一款接近完美的产品。

       ▲索尼Z系列笔记本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在最近两三年我们推出的一些非常便携的型号,包括在2008年7月推出的Z系列,是将性能和便携两方面都兼顾的很好的产品;2009年10月推出的X系列,它的概念是像纸一样薄的笔记本电脑,实现了历史上最薄的设计,也让很多人叹为观止;而2010年推出的Z1系列,是在Z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性能和便携性,可以说是二者整合的进化版。

        现在我手里拿的就是Z2系列的产品,集强劲性能与轻薄机身于一身的产品。大家可以看到,Z2系列在厚度只有16.65毫米的纯平机身里面,采用了标准电压的CPU,这种设计在实现的过程中要克服很多难关,在这方面是个非常棒的作品。首先是很轻薄,厚度16.65毫米,重量不到1.2公斤(具体重量根据具体市场上的产品型号会有一些差距)。

        Z2系列的13.1寸的液晶屏也是非常高质量的,可以实现全高清1920*1080或者1600*900的分辨率,在色彩还原度方面的表现也很好。这块液晶屏的色彩在NTSC标准来看可以实现100%的还原,并且能覆盖96%的色域。从性能来说,最具标志性的特点是采用了标准电压版的CPU,最高可以提供酷睿i7处理器,这个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现在市场上很多的轻薄机型采用的是ULV的低电压版的芯片,即使是号称i7处理器,它的速度只有我们采用的标准电压版性能的一半左右。

       ▲索尼Z系列的极致厚度

        在Z2上我们应用了很多的创新设计,包括专门设计的主板、内存等。现在展示的就是我们的主板,大家看他的反面,反面的特点是什么电子器件都没有。没有把电子配件放到反面,就是为了控制它的厚度,都装在一面就能把厚度降低一半,以保证机器的轻薄。在主板上可以看到标准电压版的CPU,因为有了它,这块主板的原件密度非常高。可以看到8个小方块的部分是内存,为了实现轻量化设计,我们采用的是定制的更小尺寸的内存。

       ▲创新技术的使用

        标准电压版CPU的功率是35W,要实现正常的运作就需要很好的散热,但机身越小越难散热,因此我们采用了双风扇的设计,保证在这样薄的机身上实现更好的散热。我手上拿的就是Z2采用的双风扇的部件。左手是拆下来的是风扇,右手这个金属架是导热片,能把热量更好地传导出去,同时也能更好地支撑风扇。一个风扇变成两个风扇,不但能减小厚度,还能保证排风效果。

       ▲主板尺寸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是以前的Z系列的风扇,是一个而且比较厚,另一个是Z1的风扇,已经薄了一点、小了一点,但现在新Z2的风扇做得更薄了,通过对风扇形状的重新设计,能实现尺寸更小的情况下也有很好的排热性能。新Z系列的风扇是采用完全创新的想法来实现的。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两个风扇的旋转周期一样,那么噪音会放大,产生共振,这样对使用体验来说是不好的。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两片风扇一个是37片叶片,一个是41片叶片,不一样的,而且都是质数。为什么用这样的质数的叶片呢?假如说是用3片和6片的倍数的叶片的话,分开转动就会出现同样的周期,噪音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而质数的设计就不会有周期碰到一起的问题,以降低噪音。

        新的Z2系列因为采用了新一代的SSD的固态硬盘,所以启动时间也大幅度缩短了。如视频演示,新的Z2的速度比前一代的Z1的SSD版本的启动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之前的Z1系列不到半分钟的启动时间已经很快了,但现在我们新的Z2系列实现了13秒启动的更快的纪录。当然,启动速度快不仅是因为用了新的SSD,包括CPU在内还有一些设计的调整也是有关系的,是一个综合的技术。

        可以看到Z2系列的底座和面板都是用了碳纤维的材料。碳纤维材料主要应用在飞机和F1赛车上,它的特点是又轻又牢,但是要做出来是很难的,要解决生产制造的工艺问题。另外,在机身的键盘部分,采用的是另一种材料,通过铝合金一体成型做成立体形状,还有屏幕转轴的这个部分也是铝合金的材料,通过铝合金的梯形立体造型,让产品的牢固度大幅度提升。通过这几个部分碳纤维和铝合金的有机结合,再加上牢度很高的立体造型,构成了又轻又牢固的整体设计。

        对于便携性来说很重要一点是电池的续航能力。这次我们机身里内置的电池已经比一般的使用时间长很多。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底座式的附加电池,加了底座电池后可以实现两倍的使用时间,用一天都没问题。加装底座电池之后,也只有25mm的厚度,重量1.7公斤左右,所以外出携带也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还为全新的Z2系列设计了一个多媒体扩展机座,带有吸入式外置光驱,可以看DVD和蓝光盘,可以很方便地看影片。而且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光驱,还有一个外置的独立显卡,保证更好的显示效果。通过数据线连接到机身上,显示性能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玩游戏一点问题没有,甚至编辑视频也可以实现。在外接的时候要在机座上连接外接电源供电。机座还有一个支座,可以竖起起来摆放,比较美观、方便,也可以藏在电脑屏幕后面。

        所以,这个产品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在室内环境下,可以连接外置机座实现外接显示和高性能图形处理的显示;外出的时候可以拆下,以保证外出携带电脑使用的需求。下面我们通过视频比较可以看到图像性能的对比。Z1和Z2的对比,可以看到图形处理能力的指标相差将近一倍,Z2的图形处理速度要快很多。

        然后是多显示屏显示的功能,通过机身和扩展机座上的外置显卡,总共可以外接另外3台显示屏,加上自身的屏幕,可以实现4台屏幕的同时显示。这个功能非常适合证券交易员、发烧级游戏玩家,或者业务工作需要多屏显示的人使用。在机座上还提供了USB等各种独立接口可连接不同设备。你可以把经常用的设备接在扩展机座上,当你需要外出或者回来的时候只要拔掉或者插上机座的一根线就可以很方便的使用了。

        Z2提供了背光键盘,可以照亮键盘,适合在昏暗的场合使用,比如睡觉前或者飞机上灯光暗的时候很舒适地使用。还有就是Z2使用了索尼独有的Exmor的摄像头,在昏暗的情况下也能拍出清楚的影像。

        总结一下,可以说VAIO至今所积累的最高的技术,以及整个索尼集团所拥有的先进的技术都用到了全新Z2电脑里面,打造出迄今最好的VAIO电脑,可以成为生活、工作中非常昊得伙伴。

        接下来我们一边拆开机器,一边看看里面的东西。

        首先,从设计的角度来说,要实现轻薄和坚固的特点。要实现在这个,除了在材料、造型上的技术,我们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电池的部分。我们一般电脑的电池都是卡在机身上的,这就需要预留一个电池槽,机身就不能做得很薄也会影响牢固程度。因此Z2的电池我们就采用了8颗螺丝平整地贴在机身上固定,让它成为机身的一部分,一方面更加轻薄,同时加强了机身整体的牢固程度。

       ▲索尼Z系列现场拆机

        大家可以看到螺丝是专门开发的,固定的同时也能起到机身底部支架的作用。没有螺丝刀的话,用硬币也能拆卸,是很人性化的设计。综合考虑到美观和牢固的需要,螺丝的位置和数量都是有经过精密设计的。在螺丝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坚固性。螺丝的位置都是对称的。

        另外是有线网络的接口一般是很厚的,但我们通过采用接口折叠的方式,压缩了网线接口的尺寸,这是在X系列上初次采用的,这次应用于Z2上。另外VGA接口也是特制的,也是在X系列上应用的技术。

        现在可以看到单面封装的主板,它的所有电子元件都放在一个平面上。其中有一个空的位置是放3G模块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其实电池就占了1/3以上的位置,我们要在剩下的位置装入其他所有的东西。这个就是SSD固态硬盘,以及专门设计的内存。可以看到正反面都有SSD的控制器,可以双通道同时快速存储。

        这样设计的组装难度很高,但我们的优势是设计和生产都在长野工厂一起工作,这样通过很好的沟通可以让生产更加轻松一些。单面封装所有电子器件在技术上是很难的,决不仅仅是有个想法就能实现的简单道理,因为都在一面的话会有发热让板子变形,还要考虑电路走线的复杂性问题,要通过反复的电脑模拟设计处理各种情况来确定最后可以实现。可以看到细的是光纤线,就是通过光纤实现和外置机座与主机之间的信息传输的。

       ▲外壳设计

        背光键盘的部分,大家可以看到这片绿色膜是用于提供背光的,采用的是EL背光技术,是比LED更先进的技术,只要很薄的一层膜就可以发光。原来的LED光亮度更亮,但EL的好处是可以选择在想亮的地方亮,不是整体都亮,亮起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大家请看,内存也是更薄的,是专门开发的内存模块。在这个内存的电路板的边上还有缺口。为什么不是标准形状呢?主要是为了更轻,哪怕轻1克也好,只要是没有用的部分都要切割掉。

        我们看到这么多零部件、这么强的性能都整合到了这样一个又薄、又小、又轻的空间里,这正是我们VAIO多年以来积累的优势和强项,对消费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技术。

        现在为大家介绍即将上市的15寸S系列SE产品。

        以前我们有很多13寸和14寸的产品,但有的用户认为它们的画面不够大,在外面使用时有时不是很进行,但如果把体积做大,又会出现有重量太重、电池不能支持太长时间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新的SE 15寸产品实现了画面又大、重量又轻、使用时间又长的综合特点。

       ▲索尼S系列设计团队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想到了一个Crossover的想法,就是把S系列13寸机型上用的轻量化、专门针对便携的零部件用在我们大尺寸的电脑上,而抛弃了一般大尺寸电脑使用比较廉价、厚重部件的做法。我们要把所需要的、所能想到的功能和部件都尽可能地配备上,而不会因为是15寸的大尺寸而作任何妥协。

        作为SE系列的目标用户,我们有些典型的例子,比如说会需要用大画面来展示工作、商品、产品的商务人士,或者艺术家、建筑师等需要用大画面展示作品的人,他们同时也需要高性能的电脑来满足对高要求软件的支持。为了满足这些用户的需求,我们做了15寸的SE,它的屏幕够大,同时在轻薄方面我们也能满足移动的需要,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我们完成了SE产品的定位。

       ▲Crossover概念设计

        虽然SE是15寸的产品,但它的核心价值还是继续传承S系列整体的三大核心价值:便携性、性能和轻便的设计。在性能上,我们列出了一些参数,SE系列采用1920*1080广视角的全高清屏幕,CPU是最新的Sandy Bridge, 显卡可以选择512MB独立显存的AMD Radeon HD 6630或者1GB独立显存的AMD Radeon HD 6470,存储上可以选择最高达1TB的4个SSD RAID 0或者两个SSD RAID 0固态硬盘。

        屏幕方面,考虑到室外使用的需要,我们在屏幕上增加了低反射膜,来降低光线的反射对观看效果的影响。同时,SE可以配置蓝光光驱,可以播放蓝光影碟,也能充分发挥屏幕的高清晰度。在更大尺寸的屏幕上, 比如在做表格或者其它操作时,显示的范围要比原来大很多,对于用户来说更加方便。同时也增加了数字小键盘,对于常用数字输入也会更方便。屏幕上的低反射涂层并不是单纯的减少反射,而是对于光线的反射有所控制,不会导致画面模糊。

       ▲跨产品功能融合

        摄像头的部分采用索尼的Exmor CMOS传感器,能保证网络视频的画质更清晰。在15寸的SE上,我们还采用了Dolby 4的声音优化系统,使得声音、特别是人声的清晰度得到很大提升。

        在硬盘方面,如图所示,提供了从硬盘到SSD到双SSD到4SSD的多种选择来提升储存容量和速度。在启动速度上也是非常快的,如果是SSD配置的话,能够在15秒内完成开机,普通硬盘的型号也能在30到40秒开机,也是比较快的。考虑到数据交换的需要,我们提供了USB3.0接口,可以连接多个设备。

        在便携性和移动性的要求上,SE的重量在1.99公斤,这个标准基本上和其他厂商13寸的水平差不多,比如Macbook Pro。厚度的话是24.5毫米,在1英寸以下。标准电池的使用时间是6小时,如果加装扩展电池,可以延长到12小时。

        然后是在S系列上特色的模式切换功能,需要经常外出使用需要更长时间的话,可以采用长时间模式,需要高性能、有足够电源供给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高性能模式来满足更好的工作的需要。

        在电池方面,我们从原来的圆柱形改成了平板电池,因此机身现在也成为纯平设计,放在包里也不会受到任何阻碍,纯平的机身拿取更方便也不会划伤机身。在电池的充电上,以往是必须要在机身上才能充电,但我们新的外置扩展电池可以单独充电,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使用电脑时放在一边单独充电,这样可以让电能长久地延续下去。

        将扩展电池连接在机身上使用的话,系统会优先使用外置电池,当电池快用完后会有提示,这时可以将其取下充电,使用本体电池工作。当附加电池充电结束后,可以加到本体上使用,这样本体电池也会继续充电。电池的充电速度很快,只要1.5小时就可以充80%,3小时可以全部充满,这样可以确保长时间的使用。

        另外大家在实际的使用中有时候会发现,如果充好的电池不是马上使用的话,电池会自然放电,结果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已经没有电了。以前的Z1和S1等产品电池保持良好状态的时间是2个星期左右,而现在技术将这个时间增加到了放置3.5个月还可以正常使用。

       ▲15寸和13寸的索尼S系列笔记本

        13和15寸的S系列都提供了背光键盘的设计。同时,用来保护硬盘的防震技术也应用其中,这是考虑到在移动使用中可能会遇到跌落或者撞击的情况。在牢固性测试方面,SE虽然是15寸电脑,但是我们在测试中采用了和13寸产品一样的标准,所以在移动便携中的坚固性也是有保障的。

        另外,在外形设计上,我们强调的是机能美的原则,在材质上采用镁合金面板框架制作,所使用的材质是和VAIO其他高便携性机型是一样的。另外?六棱贝边?的设计也为机身结构的牢固性做了很大贡献,不但外表看上去更见简练、精干,而且由于机身浑然一体,其耐冲击性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让整个机身不易变形。

        还有就是大家可能都有经验,就是笔记本电脑用的时间长了,腕托这部分的漆就容易掉,会很难看,而我们的一体成型的铝合金腕托面板采用了特殊工艺,让铝合金的色彩很牢固,不易褪色,长时间使用也可以保证键盘腕托部分的美观。

        另外,我们采用了隐藏式的转轴设计,屏幕和机身开合时,转轴是看不到的,这让SE的美观性也得到了提升。整体的机身合起来就会呈现出一个全平的六角形设计,给人一种惊艳的功能性的美感。不光是主机,扩展电池也采用了六角形的外形设计。

        在机身颜色上,SE有黑色和银色两种选择。在配件上还有很多选择,包括便携包、3D覆膜等,装在屏幕上后可以看到裸眼3D效果。

        接下来再介绍一下13寸的S系列的情况。

       ▲索尼S系列的外置扩展电池

        首先介绍的是产品策略上的一个构想。2010年和2011年产品线的区别是由3个系列转为2个系列,去年的X和Z转变为今年的Z,去年的SZ变成了今年的S,现在Z要同时涵盖原来的X的超级轻便性和Z的超级性能,而现在的S要有原来的Z的性能及SZ比较容易被接受的价格,这是今年的S和Z两个系列所担负的新的使命。

        今年13英寸的S系列分为SA和SD,SA强调高性能的整合,SD强调平衡性和更加时尚的设计,都是能包含各种基本使用需求、将各种设备都集于一身的全内置电脑的概念。马上SA和SD都会有更多颜色的增加。

        首先是SA,目前的SA系列的面板和底面都是镁合金制作的,即将推出的新的SA型号上会有碳纤维代替镁合金的机型,其强度会提升,也会更轻,而且有更漂亮的碳纤维编织花纹,看起来会更加精致。碳纤维一开始使用在体育器材上,比如球拍和高尔夫球杆等,后来又拓展到F1赛车、飞机,甚至是航天高科技产品中。

        即将发布的新型SD则增加了全新的红色型号可供选择。这个颜色也是根据铝合金的特性特别研制的颜色,能够充分发挥铝合金的美感和质感。新的红色SD的颜色实际上是几个颜色组合而成的,它的表面和底面是深棕色,打开后是充满铝合金质感的红色配合,有着高端优雅的感觉。

        首先介绍VAIO C系列的概念和一些信息。

        C系列的有几个特点,首先目标是体现新的价值,我们采用了聚光材料。虽然聚光材料以前就有,但是我们采用创新的应用让这种材料有个更好的展现。第二C系列目标人群首先是学生人群,希望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电脑。第三,除了设计之外,对于机器的性能和应用性我们也充分重视,希望它也可以兼具这几个特长于一身。

       ▲五颜六色的索尼C系列笔记本

        我们主要的目标人群是学生,大概是18到24岁的年龄段,他们的特点是对时尚的流行趋势非常敏感,个性非常张扬,喜欢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在这样的前提下,针对这些年轻人的特性,我们采用了这样的聚光材料应用在C系列上。

        我们之所以称之为?材料美?,是因为这款产品把材质本

        身的美感充分地展示出来,而不是像以往的工艺那样在材质上加上涂层,大家看到的都是涂层颜色。这种材料虽然本身是塑料,但除了发光之外,我们希望可以将材质本身充分裸露出来,体现材质之美。

       ▲现场讲解索尼C系列的设计理念

        另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这样一种材料可以使logo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自己发光。从3月发布到现在,很多人都说logo发光是很好的特点,对创造整体的美感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五颜六色的索尼C系列外壳

        另外,我们为了让C系列更好地满足学生用户的需要,从性能上我们也进行了强化,比如CPU提供了从Intel 最新的i3到i7的选择,特别是中国市场对图像的表现要求特别高,因此我们采用AMD Radeon HD GFX的处理芯片。为了长期看电脑更舒适,我们采用屏幕亮度自动调节及背光键盘,特别适合学生在各种环境中应用的需求。

       ▲独特的聚光材质

        我们有7种颜色的选择,其中橙色、红色、绿色、粉色采用了聚光塑料材料,而其它颜色则采用非聚光材质来制作。从今年秋季开始,我们又将有两款新的选择提供给消费者,其中有针对男性的黑色现代花纹图案的设计,另一个是为女性提供的粉色的高贵花纹图案的选择。在配件上面,鼠标和键盘膜也都有很多颜色可供选择,用户可以根据喜好选择搭配,鼠标上有部分颜色也采用了聚光材料,可以有发光的效果。

评价下外星人笔记本吧。

       东芝

       原名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1939年由株式会社芝浦制作所和东京电气株式会社合并而成;从1875年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138年的漫长历程。

       80年代以来,东芝从一个以家用电器、重型电机为主体的企业转变为包括通讯、电子在内的综合电子电器企业。进入90年代,东芝在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东芝已成功地从家电行业的巨人转变为IT行业的先锋。 2000年,东芝半导体的销售额继INTEL之后,位居世界第二位。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有率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至2000年底,IT产值在东芝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4%。

       东芝是由两家日本公司于1939年合并成的。

       两家公司中第一个成立的是田中制造所,那是日本国内第一家电报设备制造公司;是由田中久重于1875年创立的。在1904年公司更名为芝浦制作所。在20世纪初期,公司以供应日本国内的重型机电制造为主业;在明治维新之后,公司更跃升为世界的工业大厂之一。

       第二家公司原名白热舎,创立于1890年是日本第一家制作白热电灯泡台灯的公司。这家公司之后有生产各种不同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公司于1899年易名为东京电器。

       在1939年东京电器与芝浦制作所正式合并成为今日的东芝,新名字分别为两家公司的开头字。而其英文名也是依照日语的拼音合并而来;To代表日语东的发音,Shiba代表芝的发音。不过公司一直到了1984年才正式开始使用东芝这个新品牌名称。

       东芝透过收购其他公司快速扩张,在40-50年代东芝购买许多重型机械的制造商与工业相关的公司。不过在70年代后东芝开始成立子公司,将收购的公司与核心产业分开。这些子公司包括:东芝EMI (1960年)、东芝电子设备(1974年)、东芝化学(1974年)、东芝照明科技(1989年)、东芝美国资讯系统(1989年)以及东芝搬运装置(1999年)。

       东芝在许多产品上都是日本首家制造出的厂商,例如:雷达(1942年)、晶体管电视与微波炉(1959年)、彩色影像电话(1971年)、日文字处理器(1978年)、笔记型电脑(1986年)、DVD(1995年)、HD DVD (2005年).

       在1987年,东芝被指控违法贩售螺旋桨予苏联军方,供应其制作非常安静的潜水艇。这项交易违反冷战时期的CoCom协议。美国和日本的关系也因此事而受挫。最后东芝的两名资深经理人被起诉逮捕,而东芝也遭受两国的罚款制裁。

       在2001年东芝与Orion电子签约,这家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影像相关电子产品的代工厂与元件供应商。东芝请他们代为制造消费性的电视及录放影机产品;以应付北美市场的需求。

       在2004年12月,东芝宣布停止生产传统的映像管电视。在2006年东芝结束等离子电视的生产。Orion身为东芝的最大代工厂,顺势接手东芝的映像管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技术规格,改以自有品牌(Orion)贩售。东芝为了强化未来在数位薄型化电视上的竞争力,他们已经在SED显像技术上投入可观的经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东芝是三井财阀的成员之一。今天的东芝则是属于三井系列(松散的集团组织),东芝与系列中的企业保有优先的合作关系,例如说三井银行。不过相较于三菱集团中公司的紧密联系,东芝与三井系列中另一大企业-丰田汽车却保有相当的自由。

       在2005年7月BNFL决定将西屋出售,预估售价达18亿美金。这一个出售方案引起许多厂商的关注,包括东芝、奇异电器以及三菱重工。最后结果是东芝在2006年1月以50亿美金买下西屋。这一项出售案引起多方的讨论;许多专家认为在世界能源需求持续增加之时,尤其像中国、美国及英国等大国都预期会加码核能发电的投资,BNFL却将全球最大的核子反应炉制造商卖出,他们认为出售西屋非明智之举。

       东芝是世界上芯片制造商中的重要成员。在80年代东芝与NEC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家半导体制造商。自90年代至今东芝一直是世界排名前5的芯片厂。在2005年东芝排名第4,仅次于英特尔、三星、德州仪器,但排在意法之前。

       发展史

       编辑

       T1100

       1985年的4月以前,西田厚聪和沟口哲也,这两位东芝的职员还无人知晓,甚至在第一台笔记本电脑T1100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公众对他们的注意也不及对当时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重视。但是20年后的今天,这两位与全球第一台笔记本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已成为业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西田厚聪当上了东芝的新总裁,而沟口哲也则成为与软件界的比尔·盖茨齐名的硬件界领袖人物。在T1100诞生20年之后,东芝发行了20周年纪念款Libretto U100,向世人讲述了从T1100到Libretto U100的故事。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世界第一台笔记本T1100的诞生,是技术还是市场?东芝笔记本相关负责人川上明浩介绍道:“当时整个行业包括东芝公司都在致力于大型台式电脑的开发,几乎没有人看好轻量化便携电脑。”笔记本电脑—这个今日价值几百亿美元的行业,当年甚至差点没能推向市场。西田厚聪追忆道:“之前东芝曾经以传统台式机打入美国市场,但是失败了,于是在1983年东芝将三位员工派驻到了洛杉矶,和麦肯锡公司一起开展了一个名为“BrighterBlue”的项目,试图寻找重返美国市场的机会。但最后得出结论却是新型台式机并不是未来的前进方向。因此,东芝将开发带有液晶屏幕并能与IBM兼容的贝壳状便携式PC作为了当时的开发目标。其实在1985年之前,将传统电脑缩小便携的思路已经存在了,但以前的产品不仅身形庞大而且都不能与IBM的软件兼容,而只有T1100算是第一台具备了以后20年便携式电脑的标准功能:内置充电电池、液晶显示器、以及微软架构的BIOS。当时的T1100是基于英特尔公司80C88处理器开发出来的,拥有256Kb内存,640×200像素的反射屏幕上只能显示25行,每行80个字符,而且重达4.1公斤。而正是这样在今日看来非常“老式”的装备,推动了笔记本电脑产业的诞生。”

       toshiba note pc (35张)

       实际上大约在T1100正式推向市场前一年左右,东芝制造出了第一台原型机。当时还只是一个模拟样品。正好法兰克福要举办一个为期三天的Hanover Messe贸易博览会,他们决定去那展出一下,看看观众的反应。当然,在当时T1100的样品在大规模生产水平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键盘和其他部件等,这些问题被包括东芝新总裁西田厚聪在内的当时的笔记本项目团队称为“七宗罪”。

       其实,除了这“七宗罪”以外,第一台笔记本遇到的更大的问题是如何推向市场?东芝也曾尝试向当时的一些大型PC生产厂商推广产品,试图说服他们贴牌销售,但没有人接受这个新概念。1985年4月T1100正式走向市场。当时T1100最先在德国市场上销售,含税价格卖到了6480德国马克,以当时的汇率计算相当于2090美元。选择先在德国销售,也是因为欧洲市场相对要小,比贸然去美国销售,风险要更容易控制。当时第一台笔记本的广告是在一本杂志上,汉莎航空的飞机杂志上。当时的文章叫“Gute Reise Prozessor”,意思是“旅途愉快处理器”以及“自由、平等和便携性”。

       当问及T1100在设计思路对当今笔记本电脑有什么影响时,西田厚聪曾毫不犹豫的说:“T1100的DNA被各类笔记本电脑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只是电子元件在不断的缩小,芯片在越来越快。20年来笔记本电脑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再是高价格的特别工具,而变成了大众消费品中最核心的东西。”实际上所有工程师都明白,台式电脑将没有多少新技术可言了,而未来个人信息集散的核心都将在笔记本电脑上。笔记本经历了20年的发展,还有8个重要方面需要发展,东芝称其为八箭(Eight Arrows),这包括显示器、安全性以及电池等方面。DMFC就是一种关键技术,它可以将电池的寿命延长。还有地面数字广播技术也在发展,未来的笔记本可以通过其网络在任意地方看电视。

       大事记

       1985年 东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T1100:

       1986年 东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使用16位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J-3100GT;

       1987年 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笔记本东芝T1000;

       1989年 世界上第一台轻薄笔记本东芝DynaBook J3100;

       1990年 世界上第一台带电池,采用DSTN彩色液晶显示屏T5200C

       1992年 世界上第一台带TFT彩色笔记本电脑——东芝4400SXC:

       1993年 第一台采用锂电池技术的笔记本诞生于东芝;

       1994年 世界上第一台使用笔记本专用奔腾CPU机型T4900CT;

       1995年 世界上第一台配置光驱的笔记本电脑T2150 CDT;

       1996年 全球首台便携式掌上电脑东芝libretto 20;

       1997年 世界上第一款最轻最小的迷你型笔记本电脑Libretto 50CT:

       1998年 东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配置DVD光驱的笔记本电脑Tecra 750;

       东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宽屏轻薄笔记本电脑Portégé 300CT;

       1999年 全球最轻薄笔记本东芝Portégé 3400ct;

       东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低温多晶硅TFT笔记本电脑Portégé 3020

       2001年 东芝出品世界上第一台内置1.8”硬盘的超轻薄笔记本;

       东芝推出世界上第一台Geforce2显卡笔记本电脑Satellite 2800;

       东芝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内置的光盘刻录机的笔记本电脑DynaBook DB70P;

       2002年 东芝推出世界上最薄、电池使用最长的笔记本电脑Portégé 2000;

       东芝推出世界上首款键盘可升降的笔记本电脑Dynabook P5/S24PME:

       2003年 东芝推出Satellite 5200,首创双光驱影音旗舰;

       2004年 东芝推出当时世界上最薄机型东芝Portégé R100;

       2005年 东芝在业界首创使用LED背光技术显示屏;

       东芝推出当时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 Portégé R200系列;

       东芝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采用HD DVD-ROM的笔记本Qosmio系列

       2007年 东芝推出当时全球最轻最薄内置光驱型笔记本电脑Portégé R500;

       2008年 东芝推出搭载四核强力多媒体影音处理引擎的Qosmio G50系列;

       2009年 东芝推出炫彩笔记本电脑系列;

       2010年 东芝推出融合先进制造技术的Portégé R700以及领先概念的Libretto W100;

       2011年 东芝推出全球首款裸眼3D笔记本电脑 Qosmio F750系列;

       2011年 东芝推出全球最轻薄Ultrabook Portégé Z830系列。

裸眼3d怎么看

       M15X?R2标配,买回来用了2个星期然后把显卡超频了,当5870用,基本大作都能跑了,屏幕不给力,键盘不给力,少个数字键盘真的感觉不给力,换个SSD,升级内存到8G,鲁大师给力了4400多分,还是不敌我的台式机,

       M17X?R3高配,买回来一直用着,显卡不给力,我没选6970,我选的是N卡的460,3D版本的,这个本完全充当着影音本,看3D**真给力,玩一些不吃显卡的游戏还是3D效果的更给力,比如WOW,感觉自己进入游戏里了,但是长时间带着3D眼睛很吃力,眼睛累,耳朵被卡的会痛,哎!好想拥有裸眼3D呀!

       裸眼3d看法如下:

       看立体时要运用自己的眼睛调节视距,把图中的两个点看成三个点,在看两个点的时候需要左眼看右边的点,右眼看左边的点。会发现两个点会先分离变为四个点,在让中间的两个点往中间汇聚为一个点,就会感觉变成这样的视角。

       练习好以后就可以看真正的立体图了,就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你会发现杂乱无章的会慢慢呈现出一个物体出来,就像看镜子中的自己,有立体的感觉。当你有感觉的时候却看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左右摇摆头部,图像就会呈现。

裸眼3D

       裸眼3D是对不借助偏振光眼镜等外部工具,实现立体视觉效果的技术的统称。该类型技术的代表主要有光屏障技术、柱状透镜技术,其中最新技术为“分布式光学矩阵”技术。裸眼3D的代表产品有裸眼3D广告机、裸眼3D笔记本等。

       从技术上来看,裸眼式3D可分为光屏障式、柱状透镜技术和指向光源三种。裸眼式3D技术最大的优势便是摆脱了眼镜的束缚,但是分辨率、可视角度和可视距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好了,今天关于“裸眼3d笔记本”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裸眼3d笔记本”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